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建设情况    食用农产品

内蒙古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创建挂钩

来源: 中国食品安全报  发布日期:2022-12-21 14:53:41

【字体:】 【打印】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产品优质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的意见》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积极推动第三批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挂钩。

  赤峰市松山区严格对照“四挂钩”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实施追溯管理作为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等工作前置条件,推动辖区内已认证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等44家生产经营主体全部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积极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及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形成全旗一张网的监管和追溯管理。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农产品“三品一标”企业、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共88家生产主体纳入大数据平台。推进“合格证+追溯”相结合模式,带动提升农畜产品价值。

  兴安盟科右前旗将105家龙头企业、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名特优新产品认证企业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推动追溯产品产销对接,2022年,在北京海淀区开展兴安盟羊肉宣传推介活动时展示可追溯产品6个。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将57家较大规模农畜产品生产主体均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将辖区内138家农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进行管理。作为全区第一批试点开展“农安信用”管理的国家安全县创建单位,达拉特旗已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主体“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制度,2022年共有4个生产经营主体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的经营主体,对被列入名单主体实行重点监管,并落实不予重点项目支持机制。(李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注明“来源: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门户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国家重要产品追溯体系门户”。

2.本网站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摘编自其它媒体。其真实性、隐含的商业信息和广告类由来源网站负责。与本网站和上级主管单位无任何法律关系。

3.本网站在转载其他媒体资讯过程中,会就敏感词和表达方式进行删除或修改,并不代表修改后的资讯为本网站原创或版权所有。

4.作为政府网站,本网站发布资讯均为公益、非盈利性质,无任何导向性。如有机构和企业因错误解读新闻资讯而产生的商业纠纷,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持签订的协议和合同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合理合法解决。

5.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6.如本网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

内蒙古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创建挂钩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日期:2022-12-21 14:53:41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产品优质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的意见》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积极推动第三批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挂钩。

  赤峰市松山区严格对照“四挂钩”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实施追溯管理作为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等工作前置条件,推动辖区内已认证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等44家生产经营主体全部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积极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及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形成全旗一张网的监管和追溯管理。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农产品“三品一标”企业、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共88家生产主体纳入大数据平台。推进“合格证+追溯”相结合模式,带动提升农畜产品价值。

  兴安盟科右前旗将105家龙头企业、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名特优新产品认证企业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推动追溯产品产销对接,2022年,在北京海淀区开展兴安盟羊肉宣传推介活动时展示可追溯产品6个。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将57家较大规模农畜产品生产主体均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将辖区内138家农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与服务平台进行管理。作为全区第一批试点开展“农安信用”管理的国家安全县创建单位,达拉特旗已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主体“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制度,2022年共有4个生产经营主体被列入“重点监控名单”的经营主体,对被列入名单主体实行重点监管,并落实不予重点项目支持机制。(李昊)